【讀書心得】《人脈變現superconnect》如何運用弱連結建立共好的人脈網路

書名:人脈變現_讓別人看見你,也讓機會找上你。
作者:理查‧柯克(Richard Koch)、格雷德‧洛克伍德(Greg Lockwood)

人口聚集的地方資源通常較為豐沛、資訊、交通等都相較便利許多。同理認識的人與擁有的人脈越廣,能夠擁有的資訊及資源也越多!如何增進、維繫人脈也成為很重要的課題。「弱連結」與「超級連結者」,將為你的人脈網路產生最大效益!

內容大綱:
壹、人脈的重要性
貳、強弱連結所形成的樞紐影響力
參、如何建立人脈
肆、結語

壹、人脈重要性:

一、 六度分隔理論:

你能相信這世界上所有人的關係只相隔6個人嗎?在1960年代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做了一個實驗,他選擇美國兩個相距500公里的城市,請實驗者將一份文件轉交給熟識朋友,再由朋友寄給認識的人,直到送達目標人士(一位證券經紀人)手中,而平均經手6.2次送達。

當然我們可以知道,轉手的次數會依據人脈的寬廣來決定,由實驗發現總共64份文件,有將近一半是透過三個最終「管道」轉手給證券經紀人,米爾格倫稱這三個管道為社會計量之星( sociometric stars),世界上因為這些人而拉近彼此距離,而本書我們稱為「超級連結者」,他們擁有更好的關係能更早掌握潛在價值及資訊,對社會的影響力遠比我們多數人還要大

在學生時期可能還不明顯,因為有12年國民教育的關係,在台灣學校普遍提供豐富資源給學生,讓前期教育不會因為經濟能力受到過大影響,同學們之間來至各式各樣的家庭背景,警戒心與利益感相較單純,較容易交流。

但是出社會之後資源越來越有限,能力差距也逐漸擴大,工作同時也會限縮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這時身旁出現的同事們專業背景較為相似,這時候人脈的重要性也漸漸浮現,能夠跳出自己框架與其他專業群的合作,因為一個專案通常都是複合式專業,單獨一種領域能完成的比率較少。

二、 為何跨不出同溫層:

與人相處當中,會習慣與自己氣味相投的朋友在一起,漸漸發現喜歡的興趣會有大部分重疊,當價值觀相似所做的決策差異性不大,擁有的資訊相似要跳脫框架就有難度。尤其最關鍵是因為每人每天公平的24小時,在有限時間下我們偏好查詢關注各自感興趣的事情,因此產生不同差異,但同溫層中的人偏好與自己相近的觀點且對其他的視而不見甚至排斥,這時提到書中的概念,強連結弱連結

強連結」: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經常與我們見面的家人、死黨,雖然需要較多時間、心力維繫情感,卻攸關我們的情緒健康,較能及時提供心靈上依靠,但生活圈重疊率高。

弱連結」:可以說是關係較疏遠的人或僅有點頭之交的鄰居、同事,僅保持友善關係,卻又不用特別花心力去經營,就可能在某個時刻發揮強大作用。

芝加哥大學主持《勞動經濟期刊》中的一篇研究發現,幫忙找到工作的朋友,90%都是弱連結。

我自己一個很神奇的例子,因為到比較偏鄉的地方工作,沒有就近的健身房可去,距離最近的健身房騎車12公里遠,但是常常下雨就很懶,也不像雙北有捷運。就在我工作一年多,竟然找到工作鄉鎮的私人健身房,最起初是公司的同事邀請我一起打羽球,每周固定時間到附近小學借場打球,因緣際會下認識一位朋友,聊天後才得知他有在健身,而且地點就在距離國小不遠的地方,最後他將我介紹給私人健身房的老闆,而我得以在距離宿舍騎車1.5公里就可以健身,非常神奇,而我跟那位健身的朋友根本不熟,卻能獲得如此驚訝的結果。

貳、 強弱連結所形成的樞紐影響力:

樞紐」代表的涵義簡單以社群或社團的概念去詮釋,人類聚集在一起交際、合作的團體結構,在遠古時代的樞紐只有家族、部落、男性狩獵團隊,隨著時代演進與網路發展蓬勃的現今,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樞紐,運動、藝文、市場、遊戲、志工、網購…,過去我們只在固定的極少數的團體中互動,直到現在則是與許多快速變動的團體往來,而且有很多選擇甚至自己創造新的樞紐,像是線上課程的社群、讀書會、網購團也都是一種樞紐。

一、 對社會而言:

社會科學家格蘭諾維特說:「一個人所處的階層越低擁有強連結的機率越高。」,遺憾的是較為貧窮的人,擁有數量較多強連結,意思也代表大家都在同溫層內,知識、資訊與價值觀相近導致不斷在貧窮迴圈裡打轉,有看《富爸爸、窮爸爸》或相關書籍的人就會理解,財富知識也是要學習的,富人與窮人思維是背道而馳的,不是說強連結不好,而是不能過度依賴。

不過轉機是因為網路的興起,讓人們相較於以前更能夠輕易獲得資訊,能夠透過網路搜尋需要的資訊,資訊落差的情況減低很多但不是完全沒有,也如同前面提到每天只有24小時,關注的事情大不相同,每個人的專業也不同,在社會分工越趨專業的情況下,能有不同人脈能夠相互照應更為優勢。

二、 對企業而言:

由弱連結組成的公司,較富有新創性,因為成員或許來自各式各樣的背景,同時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環境下,較容易激發出新的火花,員工也較願意表達個人觀點,當然也會取決於領導者的經營風格,但僅就成員組成變化產生之影響是有的。這樣的公司型態較常出現於新創公司或特定任務團隊。

一個強連結組成公司,因為員工間關係情感強烈,在提出異見時可能因為怕會影響後續相處關係而將建議收回,當然也是有優點,感情好較容易互相鼓舞公司較能走得長遠,但必須仰賴正確的決策,較容易陷入集體思維陷阱。

若公司能夠同時結合強、弱連結,各取其優點相信此公司能夠發揚光大。

三、 對個人而言:

強連結所形成的朋友圈,大家感情很好會交流著相似的訊息,你可以很明顯發現跟某些朋友在一起,比較常聊體育、彩妝、旅遊或投資…等話題,而且通常大家價值觀會趨向一致,不同意見個體會趨向跟大家相同。

弱連結所形成的朋友圈,以讀書會為例,看似大家主要共同點是閱讀,但不同於強連結的是組成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在解析同本書籍能使用不同角度或專業知識切入,此環境下成員們也較願意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大家分享,這正是弱連結所帶來的優點,激發想法跳脫舊有思維,改變往往是從離開舒適圈開始。

參、 如何建立人脈:

一、 選擇好樞紐:

本書提到如何選擇好樞紐概念很散亂,主要想表達是各方去嘗試,依照自己所需去選擇樞紐,好與壞在嘗試之後才知道,即便是壞的也帶來新想法,去修正自己想要的。與離開樞紐的時機是感到挫折無法實現潛能、壓力過大或造成心情低落等因素,只要心生懷疑就是離開的時候。但看完很納悶,所以到底要怎麼選…?

就我個人觀點,如果從《習慣致富》的好習慣去挑選特定活動所組成的樞紐,那我想這樣的選擇必定會帶給你成長,並且認識擁有富習慣的朋友,這樣的複利效應在未來是非常可觀的!再搭配定期轉換新社交圈去認識不一樣的人。

或是直接創造一個,你所理想的樞紐型態來聚集志同道合的夥伴。

二、 保持流動性:

社會科學家格蘭諾維特說:「流動性速似乎是自發產生的:一個人越是穿梭在不同的社會與工作環境之間,累積的人脈越廣,也就能透過這些人促成更高的流動性。」

尤其是工作職場,這是一個重要樞紐,對於普遍人來說在職場的工作時間至少有8小時,扣除吃飯睡覺時間的8小時,每人一天可運用的時間約為16小時,有半數是在工作,那這樣的樞紐固然重要。作者舉了很多關於變換工作的案例,平均建議一份工作最多不超過五年,三到四年差不多可以學會摸熟專業,重點是要透過職場轉換去認識更多人建立人脈。

而轉換職場建議越年輕越好,記憶力好、適應性較高,而且公司對於新人容錯率也相較於資深員工高,在前期把人脈建立好,對於未來受用無窮;相對的,隨著年紀增長會有穩定與退休金考量,又有家庭的顧慮,要轉換職場的風險與機會成本提高,要透過轉換職場建立新人脈是困難的。

當然不僅限於職場,對於生活上定期更換興趣社團、活動組織,也同樣能達到保持流動性!

三、 舉手之勞的開放心態:

試著換位思考接受不一樣的觀點,可以比較了解他人行動的目的,也幫助自己跳脫原有的思維框架,新的想法融入產生變化,很多的創新研究都是在融入新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

但是單有開放心態僅是願意接受各類新知識到腦中,接受擁有不同想法的人。當願意以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對你來說或許花不到幾分鐘,對另一人卻是人生的轉變,就像引薦朋友進A公司,而你認識那公司的人資,僅花短短幾分鐘的推薦,就改變朋友的危機。即便他思維及觀點與你不同,我們因為先擁有了開方心態不產生對立,進而保持清淡的連結力。弱連結常建立於淡淡的友誼、同理心或是不計次數的施恩與回報,或許未來某天你需要幫助,那弱連結的朋友能幫上你一把,同樣對他來說是舉手之勞。

肆、結語:

開啟視野自然選擇變多,從寬廣選擇中較能挑選接近自己內心價值的事物,如果只能從2-3項相似選擇決定,無論再怎麼分析考量,最終結果還是被侷限在特定方向,因為打從開始的選擇就被限制了。相信人脈也是一樣的,打開人際視野後看見更多機會、知識,讓思考決策能具有不同面向。

如果有幸認識或成為一位超級連結者,相信都對你的人脈廣度有莫大幫助!

最後附上經典名言:「人潮等於錢潮,人氣等於財氣。


點我到博客來看看這本書

今天分享就到這邊Hot smile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心得!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記得訂閱我喔Winking smile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1. 魔術師 林政德

    非常感謝分享。
    (已經用力拍五下哩^^
    版主回覆:(09/14/2021 11:32:36 PM)
    謝謝你的支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