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帶你看見不同於多數派的思維力量

書名: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作者:查蘭‧內米斯( CHARLAN NEMETH)

在學生時期的小組討論、工作期間的團隊會議或社會上的議題,多少都會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可是往往少數意見,常讓多數人想盡辦法去“說服”他們,甚至對這些「異見者」出現厭惡的心態。即便使用多數決,少數聲音就會因此消失殆盡嗎?

還是能有一個更好更棒的方案,能夠兼容各面向,異見者所激發的衝擊,正是我們想要探討的!「你可以選擇合群,但千萬不能盲從」。

壹、 異見者的影響力:

  我們將用下列例子說明「從眾行為」的概念與「異見者」所發揮的影響力,也可以到youtuber搜尋相關「從眾行為」影片,有各式各樣有趣的實驗。

相關影片:從眾行為-社會實驗

一、從眾實驗:

  這是個經典的實驗,1951年知名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進行一項從眾實驗(線長比較),每組約略7人至9人,僅有一位是不知情的受測者,其他都是安排好的臨時演員。實驗者會提供兩張卡片,一張是有標準線的卡片,而另一張卡片上有三條線,並且有一條與標準線等長,其餘兩條明顯比標準線長或短,總共進行約略18輪的測試,受測者都被安排在倒數幾位回答。假設與標準線等長的為A線,臨時演員卻都回答為B線。此實驗為了測試受測者的從眾反應。

圖, 所羅門•阿希的從眾實驗(資料來源:https://www.sohu.com/a/252160096_234490)

  驗結果顯示,約有37%的受測者會完全追隨臨時演員〈多數者〉的錯誤判斷,而且約有75%的人在實驗中至少出現一次從眾行為,即便每次回答都正確25%的受測者,也表示受到極大的影響,認為多數意見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當實驗組別中有“一位”臨時演員回答不同於其他人的B線,即便是明顯錯誤的C線,受測者追隨錯誤多數的比例從原本的37%降為9%。

  這樣的異見可以重新啟動思考,打破從眾與盲從的思維,讓人更勇於發表自己異於群體的想法,進而刺激整個團隊觀點的多元化。再來下列是近期發生的社會真實案例。

二、疫情吹哨者的事件:

  2019年12月30日,一位中國的眼科醫生李文亮,在醫院看到一份病人檢測報告,顯示檢出SARS冠狀病毒高置信度陽性指標。他在同學微信群發布關於海鮮市場疫情的資訊,提醒同為醫師的同儕們提高警覺、注意防護,發文後幾小時內,就被截圖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並且沒有將他的名字打上馬賽克!

  生活在思想與訊息較為控制的國家,上述可說是件大事,尤其官方在疫情爆發初期,選擇試圖掩蓋訊息來控制群體,果不其然事隔三天李文亮就被公安傳喚,說他在網路上發布不實言論,並簽下訓誡書以示警告,若勸告不聽將受到法律制裁。

  但吹哨者的出現,打破了表象上的和諧,而這樣的吹哨者正是本書所提到的「異見者」,僅此一人的出現,就動用了國家力量去掩蓋,想讓這位異見者噤聲,照理來說中國14億的人口,科學換算為億分之一的比例,這螳臂擋車的聲音根本不足為懼,由此可知異見的影響力讓多數派備感壓力。而這位醫生也喚醒了社會更加重視此次病毒疫情(COVID-19)的危險性。

貳、 該合群還是勇於提出看法?

  由上述實驗與社會真實案例知道了異見者的影響力,但是身為勇敢的異見者,或許成功的叫醒沉睡的人們,可是往往被多數派打壓,最後下場都不好,我們本能中害怕的是甚麼?

一、我們為甚麼害怕與別人不一樣?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愛與歸屬感的社交需求僅次於最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求,不代表說人類無法個體獨自生活,而是會變得相當辛苦、困難,畢竟資源與力量通常掌握在多數派的團體當中,無法互利共生不打緊還被排拒列為黑名單,當決定站出成為異見者,就幾乎決定要放棄一定質量的社交圈,伴隨的代價過於龐大,而最大的代價莫過於死亡。

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資料來源:http://www.chuntingyeh.com/2016/10/maslow.html)

  想要跟大家一樣的行為,也是一種「社會化」的表現,這沒有是非對錯,打從我們出生,就不斷在學習自己與社會互動,價值規範、行為模式、文化或生活習慣,進而有一套自己與社會互動後的基本藍圖,這些隱形的規範是從以前就不斷傳承,無法短時間改變,也因此造就生活在不同國家、緯度與時區的人們有各式各樣的社會行為,當然也會有共通點。

  而在社會互動中,甚麼時機該站出表達不同意見,相信這是每個人的課題,這是屬於你自己的價值觀。

二、公司行為:

  我們在公司團隊中,通常個人的升降職雖然說部分跟能力有關,但有工作經歷的朋友一定知道,絕大部分還是跟人有關,尤其是上司與高層,跟他們關係良好擁有更大的升職機會,進而產生一些服從與拍馬屁的行為,可是這會出現團體迷思。

(photo by dreamfreedom)

  這張圖我們可以發現,當你服從長官命令,成功後有加薪甚至升職機會,即便失敗也頂多留在原地甚至得到長官勉勵,因為這是服從命令失敗的;但是當選擇成為創新者,提出異於上司命令,成功後獲得加薪陞職或僅是口頭嘉勉,失敗卻可能面臨開除的風險,因為沒有聽從命令造成公司虧損。這樣比較下來,相信多數人會選擇聽從長官指揮,因為丟掉工作,經濟能力受影響也代表基本生存受到威脅,是相當大的風險!

三、團體迷思:

  關於聯合航空173號班機空難,一班自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起飛經停丹佛,前往波特蘭國際機場的定期航班。正當即將抵達準備放下起落架時,此時飛機發出一聲巨大的撞擊聲,同時伴隨著不正常的震動以及偏航。使機長放棄降落,決定先檢查找出問題所在,再決定如何行動,但整個團隊將注意力著重在起落架問題,忽略了燃油消耗與剩餘的飛行距離,即便塔臺曾詢問剩餘燃油量,仍然未意識到!直到副駕駛報告飛機4號引擎失去動力並且另一引擎也即將失去動力,機長才發現但為時已晚。飛機墜毀時造成10人遇難、24人重傷,僅距離波特蘭國際機場11公里,而他們一滴燃油也不剩。

  過程中當然有人慣例性的說明剩餘油量,卻沒有人發現可能產生的問題,因為團隊領導人指引的方向,成為所謂多數派,當思維被侷限在特定方向,尤其是在情況緊急時間急迫下,更難找到其他突破點,而真的所有機組人員都沒有發現嗎?還是發現了卻沒有提出?又或者提出了力道不夠強烈,異見被忽略?

參、 化異見為力量:

  既然我們都見識了異見的力量,也知道我們究竟本能為何害怕與別人不同,那下次該如何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又或者看見其他異見者,重新思考後如何去協助他?

一、魔鬼代言人:

  「共識會讓視野變的狹隘,異見讓視野變得開闊」,為了達到更好的決策品質,團隊中勢必要有相對於多數派的反向意見,來刺激團隊更廣泛的思考。眾多知名企業廣泛應用魔鬼代言人這個角色,使計畫或方針能被考量的更周全。

  這個概念的出現,是源自於1587年羅馬天主教考量聖徒候選人的做法,用來確保人們不只考慮有利因素,進而降低多數派對候選人的偏愛。以色列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為了記取教訓成立了一個名為Red Team的組織,這個組織又號稱魔鬼代言人,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想盡辦法推翻多數派的決策,勇敢提出異見、指出共識中的矛盾與不合理之處。

(photo from pixabay)

  雖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或許多少帶來一些效果,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被指派擔任異見者,因此大大降低所帶來的意見衝擊力,甚至本次計畫討論並未指定魔鬼代言人,僅是出於團員真實異見,多數派心中或許都會出現「反正你是被指定來唱反調的!」,因為內心就不會再想盡辦法思考優化決策方針,這樣的結果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也不能說此方法毫無用處,因為其實人的大腦很難分辨是真實或是演戲,就好比我們在看一部電影,我們知道電影裡的情節是演出來的,卻能發現情緒會跟著情節推進起伏,感到雀躍、難過、生氣、害怕等,提出相反意見者確實能造成你們心裡一些波動,但是你會努力的用前額葉告訴自己,他在演戲!以致降低魔鬼代言者期望帶來的效益。

二、不同但不對立: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自由,居住及遷徙、言論、通訊、信仰與集結等自由,這是被規範在憲法裡的。我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考邏輯、價值觀等,簡稱「自由意志」,要讓一群人對某樣事物有相同看法是不容易的事,而意見不同的狀況常常會發生,我們試著表述自己的觀點,來獲取其他人認同或追隨自己的論點。

  「自由意志」的觀點,是透過自己與外界互動所產生。當有不同於自己想法的觀點出現,在相互交流討論的情況下,即便最後不接受新想法,但你也因此提升,因為新的刺激使自己重新檢視根深柢固的價值觀,為何如此肯定現有的?

  在交流的過程中帶入情緒性字眼、人身攻擊性言論,都可能成為「爭論」而不是「討論」,因為心沒被打開,自然不會有刺激進入反而更保護舊有概念。當然即便部分人宣稱自己有開放的心胸,然而真正遇到衝擊價值觀時,我們還是很不喜歡抱持相反立場的人。

  從教育部辭典找了一些名詞解釋供各位參考,真誠的分享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交流,虛假的找麻煩與真誠的交流是大為不同的,就心態面上來說就很不一樣,希望大家能從「討論」的立場出發,意見一致的情況是討論後,我所獲得的結論剛好與你的結論相同,因此我們達到了共識。

討論:探討研究、尋求結論。

辯論:辯駁議論,爭論是非。

爭論:爭相辯論,不肯退讓。

對立:兩種事物互相敵對、排斥、牴觸。

(photo from pixabay)

肆、結語:

  其實當初看這本書也蠻有衝擊力的,因為畢竟要成為異見者是頗有難度的,要在甚麼時候甚麼時機提出個人異於群體的“獨特”想法,內心的拉拔是很艱辛的,不過我想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其實作者撰寫此書也是一個異於一般群體思維的決定,因為普遍書籍都是希望能快速達到共識、說服他人、讓公司和諧沒有異議…等,很少因此站出要大家勇敢提出自我想法。

  當然我很好奇,那些異見者結束之後去哪了?是否能正常過生活,有沒有後悔當初勇敢站出來,除了2020年COVID-19事件的李文亮醫生很不幸地離開了,台灣的康軒吹哨者現在怎麼了?或是2013年的史諾登…?但要對抗擁有權力資源集結於一身的多數派,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情!

  而此書最重要的概念想提醒我們,「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提出異議」,即便這個異議沒有勇敢說出口,也不要輕易說服自己去贊同多數派,衝擊自己固有思想,跳脫原始框架就會是改變的開始,你可以選擇合群,但千萬不能盲從。

  最後用這本最喜歡的一句話與你分享做結尾「思想始於不同的意見,不但與他人不同也與自己原始想法不同」。


趕快點我到博客來看看《異見的力量》

今天分享就到這邊Hot smile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心得!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記得訂閱我喔Winking smile

This Post Has 7 Comments

  1. 圓易

    LikeCoin 按讚 拍+5
    版主回覆:(09/12/2021 10:43:43 PM)
    謝謝支持:)

  2. 童話王國-丹麥

    感謝分享,拍5下
    版主回覆:(09/12/2021 10:44:31 PM)
    希望有給你帶來些想法,謝謝~

  3. Jessica talk

    拍拍!!
    版主回覆:(09/12/2021 10:44:50 PM)
    謝謝支持!

  4. 太陽公公

    謝謝分享
    版主回覆:(09/28/2021 04:01:53 PM)
    希望有帶給你些想法,謝謝~

  5. 李吱吱

    很值得看的一本書
    版主回覆:(09/28/2021 04:02:52 PM)
    謝謝妳喜歡

  6. 參陸小姐

    感謝分享
    拍拍手五下:D
    版主回覆:(09/28/2021 04:03:26 PM)
    希望有給你帶來些想法,3Q~

  7. Sophia

    好多心理學知識,謝謝分享,拍拍、推推+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