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原子習慣 – James Clear》簡單養成好習慣

封面

網路上隨處可見,成功人士的x種習慣。想成功,一定要養成這習慣…

你我當然知道好習慣很棒,成功人士都有種種的習慣,

如果我跟他們有相同習慣,或許就能更邁向成功一些。

可是往往改不掉壞習慣,好不容易開始嘗試,但總是沒辦法堅持很久,

又故態復萌,堅持好習慣覺得好痛苦,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讓我們一起了解培養好習慣的元素→

壹、習慣有這麼重要嗎?

  首先要知道使用大腦處理分析,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大部分事物都趨向低能量。換句話說能不動腦就不用,而習慣這個動作就是相對低耗能的事情,我們不會在吃飯的時候,思考拿筷子的力道、夾菜的角度與咀嚼時應該左邊先咬還是右邊。對於已經學會吃飯的我們,上述這些,就好像自動會完成的事情,同時還可以看著電視或手機,再陪著家人朋友聊天,一氣呵成。

  研究人員估計一天生活當中習慣佔據40~50%,意思是說一天至少有一半的行為,彷彿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只要我們把習慣的方程式設定好,身體會像機器一樣自動去完成,優點是我們省去很多能量消耗,才不會早上盥洗、化妝、著衣出門,體力就削減大半(此處可點出:為何賈伯斯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因為可以減少決策力消耗);缺點是,起初設定的方程式出問題,若不費心思修改,就會自動自發的一直錯下去。

貳、習慣方程式的組成:

  作者在文中貫穿全文的習慣四階段模型: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這四個名詞與真實生活的連動關係。

●你聽到手機鈴聲響起(提示),這時你想要知道訊息內容(渴望),伸手拿起手機確認訊息內容(回應),得到訊息資訊(獎賞)。

  相信大家瞭解了這條方程式,並初步認為只要專注第一項“提示”的發生,就可以養成或中斷一個習慣;但這條式子會無限循環且缺一不可,就連獎賞也很重要。我再舉下面一個例子。

●一個正常人感覺到口渴(提示),想要喝水(渴望),他用1公克藥勺喝水(回應),喝到1公克的水(獎賞)。

  這時候問題來了,他發覺用藥勺喝水太費時費力,而且獎賞太小!雖然下次同樣會收到口渴的提示,但使用藥勺喝水的這習慣方程式就會被中斷,進而採用更高效率的方式來緩解口渴。

drops-of-water-578897_1280

  換句話說,只要能夠增強(減弱)習慣四階段模型任何一個,就有較多機會養成或中斷該習慣,記得這條方程式是連貫性的,任何階段的延遲也會產生影響(這裡有另一個「延遲享樂」的概念)。

  而本書之所以稱為原子習慣,是指當每個習慣被切割之後,其實是由很多小到不能再分割的小習慣組合而成,舉例而言。

  不想當月光族養成每月儲蓄的好習慣,可能有下列小習慣組成:1.發薪妥善分配薪水。2.不衝動消費。3.少逛購物網頁與逛街。4.先儲蓄再消費。5.分離帳戶。…等,別輕忽這些小習慣,累積久了進而養成每月儲蓄的好習慣,從小習慣開始改變累積起,比一次到位簡單很多,可以試著使用我下一節培養習慣的方法。

參、培養習慣的方法:

分享幾個比較容易培養習慣的方法。

一、環境法:

  不要小看環境的力量,孟母三遷不是吃飽太閒搬家當報復性旅遊,舉個例子,此時環顧一下四周,地板的顏色、窗外的天空、空氣的溫度與你呼吸的頻率、手機拿在手中的重量…等,當提到這些事情,是否注意到大腦多花時間停留在這些感觸上?其實我們不斷在接收環境所帶來的各種提示,只是沒有產生渴望,習慣方程式沒有啟動。

  所以我們要布置一個「習慣專屬空間」,會讓自己產生想培養該習慣的環境,只要到那個空間,就會想要閱讀、寫作或是休息…。

  舉例來說,想要建立一個閱讀的空間,可以將一個房間留下桌椅和書櫃,沒有其他雜物,進到此房間就只能從事閱讀這件事,如果累了想休息就離開道別的空間,也注意不要將其他事情帶入此房間,會將此空間與閱讀的連結減弱。

library-5018662_1280

  若沒有那麼多房間可將習慣分門別類也別擔心,可以從一樣家具或房間的小區塊建立起,一張椅子、巧拼圍成的區域、床,也能搭配房間燈光做不同變化,創造想建立習慣的專屬環境。

  不過想必大家有聽過為了讓自己多閱讀,在廁所也放本書上大號可以看,就我的觀點不太建議,會讓廁所這個空間的提示產生混亂,在廁所看書看得很開心,卻造成便秘問題?當然每個人情況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即可。

二、儀式法:

  在從事一個行為的前置動作或是連貫性的動作,是否有個畫面,早晨一早起來泡杯咖啡,瀰漫咖啡香的空氣,整個人醒了過來充滿活力;又或者,下班回到家,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電影,搭配著雞排和珍奶,一掃今日的疲憊。

  有些習慣是兩三個或多項行為的搭配組合、接續發生,舉例來說想要培養靜坐冥想的習慣,在冥想前固定播放一段放鬆的音樂,換好舒適的衣服再開始冥想,就像設定方程式,以後想要冥想,就放下那段熟悉的音樂,身體的方程式被啟動,就容易去接續後面的行為習慣,如果再搭配環境法的使用,一定可以更增強這習慣。

三、良辰吉時法:

  其實這方法已經融入在你我生活當中,每天早晨的鬧鐘用聲音提示你時間點,這樣說很簡單大家都會,手機設定個鬧鐘就完成了,但是為什麼作用力很低,總是賴床沒辦法早起?

  先仔細說明習慣四階段模型的第二階「渴望」,是指覺得少了某樣東西的感覺,進而改變內在狀態的慾望(當下與想要狀態間的差距)。

  當收到鬧鐘的提示,渴望的卻是關掉鬧鐘為了多睡一點,我們做出了關掉鬧鐘的回應,得到再賴床5分鐘的獎賞。從7:30一路設鬧鐘到8:30,最後終於願意起床的原因,是上班遲到會被扣錢,做出關鬧鐘起身盥洗,得到準時到達公司沒被扣錢的獎賞。如過不幸遲到1分鐘被扣薪水,你的方程式會修正下次提早5分鐘起床。

  所以渴望的東西是什麼很重要,如果只是想準時到公司,永遠沒辦法養成早起或成為晨型人,因為只要能9點準時上班何必那麼早起?

肆、個人體會與結論:

  無論是我提供的三種方法或是你為自己設定的新的規則,千萬注意不要自己打破法則,因為只要有一次,這方法就出現特例情形,有一就會有二,這不是我們樂見的行為,這樣的習慣也容易搖擺不定而破功。

  你一定有聽過養成習慣需要21天,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你從事這行為的「頻率」,可以想像我們所擁有的時間就像選票一樣,當決定做哪些活動,就等於把一定的票數投給它,決定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可以從習慣的概念轉化為身份認同的問題,比如說每天早起,而我就把票投給這習慣,讓我成為晨型人。

  當然我們沒有那麼完美,還是會耍懶,但只要把多數的票投給好習慣,身分認同也會促使我們導回正途,像是忍不住誘惑吃了炸雞、宵夜,可以問問自己養身健康的人,會讓自己常常接觸不健康食物嗎?相信你會知道怎麼做的。

  這時代追求著快速與成效,希望馬上就能看到結果,但好習慣所帶來的獎勵與報酬多半無法立即看見大成效,前期非常微小甚至感覺不到差別,往往我們等不了那麼久就先宣告放棄了,好習慣就像不斷累積的複利效應(指數曲線),前期很平緩,當累積的夠長久,後期豐碩的果實是美味可口的!


希望你也能養成好習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也歡迎跟大家分享你的習慣養成小撇步。

我是自由築夢,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和追蹤。Winking smile

點我到博客來看看《原子習慣》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1. 圓易

    LikeCoin按讚 拍手+5下
    版主回覆:(09/07/2021 08:40:49 PM)
    感謝你的支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