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情緒寄生:留給自己與情緒對談的機會讓彼此解開束縛

書名: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作者:許皓宜,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18/09/27

這是一本與你內在情緒對談的書,作者許皓宜透過改編真實案例與自己的故事,彙整了34種情緒效應。情緒不僅影響著你的思考和行為,還會影響他人的情緒和行為,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控制生活中所有的情境和事件,但是我們可以感受並瞭解自己的情緒,與它對談讓情緒獲得自由的去處。

情緒勒索vs情緒寄生:

情緒勒索」是有意識帶有權力的逼迫,勒索者試圖想控制影響被害者的行為。

情緒寄生」是無意識的,會將情緒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往往不是有權力的強者,而是曾經受壓迫的弱者。

對我來說勒索是強硬快速的、寄生是柔和緩慢的,但其實兩者都深深影響著對方,而通常因為關係與情感越深的人影響力越大,往往最受傷害的,都是最愛你跟與你最親近的親朋好友們。

你也可以看看我曾寫過【讀書心得】《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找回真實自我的感受,逃脫他人情緒綑綁


五個有感的情緒效應分享

複製效應

「無意識地重現童年時期欸父母對待的方式,特別是那些具有創傷性的對待方式,目的是透過這些再生經驗,使過去的負面情緒有抒發和矯正的機會。」

我也曾有過與故事中相同的情節,那是一個國小剛接觸九九乘法表的時候,我一直背不起來,父親不知道怎麼搞得,瘋狂的打罵我要我趕快背熟,每隔30分鐘就要抽考,我越背不好越被打,在閱讀的過程中那一天歷歷在目,兒時的我也不解為何當時父親要如此對待我,曾經對那樣的父親充滿著怨懟。

邊看著這篇,眼淚無法控制地奪眶而出,我也曾發誓絕不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雖然尚未結婚育子,而透過了這篇故事連結浮現了過往,理解那時父親的望子成龍,他可能也有同樣的過去,也替兒時的我說聲:「對不起!爸爸真的不是故意的,真的很抱歉!」。

photo by pixabay

分離效應

感受到失去的可能性,才突然想要開始珍惜,一旦失而復得,卻又回到原樣。反反覆覆自我矛盾的罪惡感。

覺得跟「自由」有點像,平常自己一個人很自在的時候,想去哪就去哪?可能很少發現自由是如此得來不易,可能有確診過被隔離的你會加倍有感,必須強制關在家裡不能出門,瞬間被剝奪了自由,會突然發現可以不受限制的外出或是窩在家,是非常自由的。

而在關係中,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反而不會再珍惜那些相處的時光,往往要分離的時候回首過往才會發現種種的美好,有些人的感情分分合合不無道理,很想告訴自己能說愛的時候就勇敢說出來,因為沒人可以肯定明天會如何?但是太常說出口的愛,是不是會變得很廉價,另一半習慣後反而不再珍惜,而等到真正失去後才會發覺日常的點滴?

photo by pixabay

反向效應

為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刻意做出相反的情緒反應,以免不小心洩漏了心裡的祕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或曾經做過,在學生時期,男生其實很喜歡女生,反而常常去捉弄對方。

在國中時期我不知不覺增長了這個效應,不過不是捉弄女生的部分XD

那是個國一的下課時間,與同學分享一件悲傷的事情,正常來說應該是得到安慰、同立場的悲傷情緒,但出乎意料的是獲得反向的情緒反應,對方反而嘲笑這件事情,當下其實我很錯愕,而我漸漸發現很多人都會誇張的表現,使用我不解的反向情緒,漸漸地,讓我覺得這樣很正常進而去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扭曲很多正常情緒反應。

直到一次讓我感受到,這真的是病態了!

在中秋這個烤肉搭配煙火的節日,那時尚未成年的我在社區中庭玩著霹靂炮,就在某次點著引信不小心丟得太遠,恰好有一位大學生經過,她差點被炸到驚聲尖叫並很快地找到兇手,氣憤的指責我的不小心,那時弔詭的是我第一個情緒反應是”狂笑”,那位女大生一臉錯愕後,怒視我罵了一聲有病快速的離開,也不再多說,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愧疚卻做出那樣違反常理的反應,正視了這樣的情緒是錯誤的!

因為害怕承認是自己的錯,做出了相反的情緒反應想降低自己錯誤的罪惡感。

photo by pixabay

悶燒鍋效應

在人我關係中有許多感受,因為不好說,所以大部分的人選擇不說,把心裡的感受悶起來。但若覺察到這些不說已經造成內在煩躁的感覺,就應該要鼓起勇氣表達,以免對關係造成真正的危害。

中華習俗的見面三分情,你或許看不慣某些人的行為,卻不會當面指責他人,反而默默忍受,覺得看人不順眼是自己修練不夠,這樣的情緒默默地在心中積累,最後受不了你決定掀鍋了,而這一掀就成了核彈等級,炸得對方不知所措,因為你從來沒說過真實的感受,或許你曾以為對方可以察覺,事實卻是對方完全不知道。

印象深刻在學生時期一位坐在我後方的男同學,在上課一直戳我想找我玩,而其實我很想認真聽課又不想出聲拒絕他(怕會打擾到其他人),所以用我”自認為”一個不開心的表情戳回去,過沒多久老師面對黑板繼續抄寫,後方又再度來個連戳,我始終沒有口頭表示,反而都是用不開心的表情更大力戳回去。

來回幾輪之後,我真的受不了了,直接”大罵”「不要一直用我!」,引起了老師及其他同學的關注,這位男同學才停止了回擊,下課後他才告訴我,他以為我想跟他玩…。

很多的感受是很主觀的,你以為對方會理解卻沒有明確表達,把這樣的事情不斷壓抑在心裏,隨著時間久了會漸漸產生問題,如果察覺了這些堆疊的情緒就試著勇敢告訴對方,讓情緒不再無限堆疊成核彈等級!

photo by pixabay

浮萍效應

當我們太輕忽憂鬱的破壞性,或是放任自己心情低落而不搭理,最後意識到危機突然來襲時,可能為時已晚。

情緒有正有負來來去去很正常,不是只能擁有正向的情緒,抑制了所有負向情緒,當無法處理的情緒漸漸地在心中堆疊,就像一間平時不會特別整理的套房,突然要搬家,不費點功夫是沒辦法像拖個行李箱說走就走。

曾經在2021年底,我陷入了自己有史以來深層的憂鬱。

最開始也覺得沒什麼不去搭理那些引起我負面反應的問題,一直沒去與它對談、不斷閃避覺得反正久了就會過去,而這一切情緒就一點一滴的堆疊,直到影響了我的正常生活,原本紀律11點睡7點醒,開始胡亂跳動有時候2、3點睡覺,8點要上班還躺在床上,正常飲食的我有時候完全不想吃飯,我才正視自己的情緒真的出問題了!

我知道該樂觀一點、不要想太多、多運動,但就是腦袋一直不斷掉入負面迴圈,我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努力的掙扎想走向有光的地方,後方的黑暗卻不斷的吞噬,我所在的城市連下了3個月的雨,近乎不見日照,而我的世界也陰暗的毫無生機,對目標、工作、生活…等一切都失去意義。
如果能再早一點發現並與自己聊聊,或許能有機會早點脫離憂鬱~

photo by pixabay

心得總結

總共34個情緒效應,雖然我僅分享了其中5個,許皓宜老師將每一篇都用了一段故事呈現,讓你更能理解故事主角所遭遇的一切,它所面對的難處,與內心的糾結,而在閱讀的過程,內心曾遇到的過往也悄悄地浮現,讓我有機會與情緒對談,也與曾經受到情緒綑綁的自己和解,讓有些糾結的過往能像遇到熱水的茶葉舒展開來。

情緒發生的來來去去,當事件發生後產生了某種情緒,或許會隨著時間消失,但是當時所發生的記憶會留在心中,我們沒有面對處理他,當相同情境出現時,那樣的情緒反應會再次出現,再次對已結痂的傷口畫上新痕跡。

我們與AI機器人最大的差別之一,你我擁有情緒,沒辦法像機器人擁有絕對的理性,這是優點也是缺點,情緒也使我們有溫度,能夠感受理解他人。

很喜歡這句話「人生不只需要聰明,還要需要善良。聰明讓我們看穿別人,看懂人性;善良讓我們理解別人的難處,懂得放下。」

這個放下除了放下對他人的既有成見外,同時也放下了自己曾遭受別人對待的不諒解。


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能對情緒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歡迎你與我分享最近與情緒對談的新發現

想了解更多內容,可以追蹤我的IG或是粉絲專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