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世界都提倡成功、要快狠準,以目的為導向,我們不喜歡失去,討厭失敗。但我們是否忽略了,人類是一種情感的動物而不是冰冷機器人,情感是需要時間去慢慢培養。
不斷向外追求的同時,容易遺漏內心真正的渴望。
作者從我們中國人最忌諱的死亡談起,用印度哲學帶我們進入他的思維。
貳、有生必有死:
死亡是無法扭轉,是失敗的終極形式,一輩子打拼的功名利祿瞬間一無所有,在華人社會中,我們避諱不談,因為害怕。
這會讓我們失去努力的理由,既然都會失去,那努力的意義何在?可惜本書並未探討這樣的觀點,主要是讓我們接受失敗,為我們那無限的虛幻追逐來一記回馬槍,得以回歸內心真正追逐的動機與意義。
印度哲學認為生命的生成是刻意為之,所以終將會逝去,得到的那天就注定要失去,得與失是同時發生。
或許受到長官重用得以升官,相對的在工作上的時間、責任與生活重心,就會有所改變,那放在家庭與朋友關係的心思就會減少,這是一體兩面的。
小時候的我很天真的想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成長後發現,在資源(時間、金錢、精力)有限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是說什麼都放棄,只是在邁向目標的同時,感受自己內心想要,行屍走肉達到目標的當下,或許短暫的喜悅背後會伴隨著強烈的空虛感。
參、情感也是刻意為之:
「聚際必散」:所有刻意為之的東西,終究會分離、消散。
我們需要不斷的努力,繼續往上前進,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維持現況,其實已經在向後退。
好比經營企業,如果只是想維持現況,對手不斷進步,相對而言,我們就是不斷地在退步。
-
「引攝自果」:刻意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有刻意的原因或目的。
在情感上也是一樣的,因為在一起是刻意地,若沒有持續加溫難逃分離的結果,所以當雙方為這段關係創立共同目標,即便沒有達成,這樣的共通性也較容易讓這段感情繼續下去。
雙方平淡、沒有激情、難題,只是「在一起」沒人為這段關係繼續增添柴火,那這火終究會熄滅的。
-
對於印度哲學來說「愛」是指不捨、無法放棄。
所以說愛自己,其實本質上來說是讓自己留戀在過去、維持現狀,保有自己的模樣,但如同上面所提到,若不刻意往前,那其實是在退步,無法增進情感,也跳脫不出自己原本的框架。
肆、快樂是回歸內心平靜:
「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鼓勵消費獲得物質與享受,以此方式來愛自己,並且提倡,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擁有的不夠多。以短暫刺激獲得快樂,人偏偏是善於習慣的動物,習慣刺激之後,要尋求更大刺激才能滿足且得到短暫快樂。
你我都知道慾望是無限的追逐,沒有盡頭,若不是打從內心的富足,那這慾望必定無解。
曾經我也有陷入消費主義的漩渦,那段時間沒有好好靜下心內省,日復一日的過生活,沒有特別的追求,就是安於現況,一段時間後覺得百般無趣,開始不斷尋求物質上的刺激,但是那快樂極為短暫,一下又再度回到無聊生活,就這樣不斷反覆,大約三個月後內心空虛至極受不了了,趕緊好好與心靈對話,停止這樣的物質追求,荷包也承受不住這樣的追求。
我們從印度則學來看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
快樂「shanti」,在印度學中指的是寧靜;
寧靜又源自於結合「yoga」一種融合的狀態,於人群與自然融合,就是和諧的狀態。
只有內心的和諧平靜,才能獲得快樂,與物質上短暫的快樂截然不同。
伍、總結 – 接受不完美:
以死亡的角度去看,我們必須接受最後的大失敗(一無所有),既然知道我們不是完美的,就不會無限去追求十全十美。
就目前來說完美的人並不存在,帶著不同特質特性各式各樣的人類,一件事情就端看從何角度切入,可以是優、也可以是劣,當我們真正接受不完美,才會放過自己得到自由。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喜歡我,歡迎關注+分享
LikeCoin 按讚 拍手5下
版主回覆:(10/21/2021 08:45:27 PM)
感謝支持:)